2017-03-08 11:45:27
来源:
责任编辑:
罗依
近年来,素有“中国玻璃城”之称的河北省沙河市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同时通过推进技术改造、加速创新引智等措施鼓励企业提档升级。图为沙河市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自动化浮法玻璃生产线。
中国经济的转型,不仅关乎中国自身,也关乎世界经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更好适应和引导需求。这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转型升级过程,既充满希望又伴随阵痛,既非常紧迫又艰巨复杂。在不少代表委员看来,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中国经济成功转型的关键。
改革方向符合规律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对本报记者表示,过去中国更多是靠增加需求发展经济、实现增长,如今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很多产品未能和最新的需求结合起来,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不匹配现象日益凸显,需求萎缩与成本上升的压力叠加。在此背景下,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抓住了经济升级的“牛鼻子”。
“例如,在去产能上,尽管我们去年在钢铁、煤炭方面已经完成任务,但还有一部分‘僵尸企业’的善后问题没有解决。报告提出,去产能必须安置好职工,确保分流职工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在去库存上,报告提出因城施策,无疑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报告明确提出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基金、扩大小微企业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的范围、减少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性收费、继续适当降低‘五险一金’有关缴费比例等措施,这对企业降低成本而言是非常大的利好。”张兆安表示。
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兰看来,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要实现由传统的资源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就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这对于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为内涵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十分重要。
改革符合发展规律,落实还需久久为功。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左右的企业家认为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取得了一定成效,超过半数的认为去杠杆、降成本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认为“三去一降一补”“成效很大”或“成效较大”的企业家比重依然不高。
相关措施针对性强
在两会会场内外,代表委员们最为关注的还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今年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措施。
张兆安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产业结构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等方面工作给出了很多“干货”,这无疑有助于补齐发展短板,增加中国实体经济的活力。
“推动供给侧改革,企业需要在短期内增加投入,政府亦需要在相应政策和服务上提供支持。例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就涉及到企业的核心利益,有助于为企业的创新行为解除后顾之忧。此外,报告还提到优化政府服务、深化各领域改革等等,这些内容如果落到实处,都将让企业办理各种手续时效率更高,对于供给侧改革也会有很大帮助。”全国人大代表、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对本报记者说。
“作为政协委员,我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企业家作用的肯定。今年的报告中多次提到要鼓励和推动‘创业’‘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也都有清晰的表述,这体现了政府推进改革的决心和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信心,让大家对美好未来更有期盼。”李兰说。
社会各界共同落实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品位越来越高,这意味着能够实现有效供给的产品更适销对路,做好供给侧改革、进行‘新旧动能’转换改造的企业将会更有竞争力。反之,提供无效供给的企业则将继续维持高成本,从而失去盈利的机会,产品也得不到消费者的欢迎。”尤小平认为,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正在倒逼企业主动做好供给侧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亨得利钟表董事长梁伟浩认为,人力资源的结构优化亦是未来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梁伟浩建议,在电子、机械、食品、纺织、服装、家具、鞋业、化工、物流等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推动实施“机器换人”的同时,不要忘记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贡献率,进一步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教育,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好准备。
李兰委员建议,未来有关部门要把降成本落到实处,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各项成本,调动企业家投资实业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大力培育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金融环境等促进创新迸发的宽松的外部环境,从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
上一篇:龙羊峡建了“世界最大光伏电站” 一年可发电14亿千瓦时
下一篇:总书记关注去产能
2022-04-11 11:13:26
2022-08-11 08:18:08
2021-11-19 09:27:23
2022-06-16 16:10:23
2022-06-22 19:51:59
2022-05-25 08:39:20
2022-04-28 16:02:08
2022-09-22 12:34:39
2022-04-29 14:58:03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版权说明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中国产经网 Copyright © 2015 WWW.CNIE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5283号-2 地址: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9号 联系电话:+86(0)10-68536889 E-mail:cnieol@cnieol.com
建议将IE版本升级到7.0以上版本兼容模式访问本站 且将分辨率调整到显示器最适宜状态 北京云邦创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