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首页|收藏|搜索

您正在访问的是: 首页>杂志封面人物

《中国产经》封面人物 | 杨振宁: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记《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百岁物理学家

2022-04-11 11:13:26 来源:《中国产经》杂志社
责任编辑: 李雨珊

e39a4cbb4ea68d78dbd1701728b6bbb2.jpg

45742d49c50aa0b008f09cbc56e79a6e.jpg

374b8883e93fb29fcfa511a956ffdcf0.jpg

ffc985a972081adbd33e4dbdec547a87.jpg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跨世纪的伟大百岁物理学家、《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杨振宁

7190c4f26d6f03ae91e4e4ec1d22b857.jpg

杨振宁教授九十寿宴

868720ef1d9efc29f470f2f9c7694a44.jpeg

在百岁生日宴上,杨振宁和翁帆携手切下蛋糕,他们脸上的笑容是最真切的回应。

202233,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杨振宁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其颁奖词曰: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得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6ad0154e9dbc37f170b0d830a34c88d4.jpg

毛泽东(左)主席与杨振宁

854e6e7c0022a2d53c0463ca5c7a386f.jpg

周恩来(右)总理与杨振宁

9eeca26094645fe8140316ff1a395135.png86177920b3cab89ed39c7d6742d57319.jpeg

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大众对当代物理学的认识

 

杨振宁的一生获奖无数:诺贝尔物理学奖,拉姆福德奖,国家求是终身成就奖。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在安徽省的一个小县城里,他的家庭条件算不上优越,但是父母还是坚持让他接受了教育,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十分难得的。

杨振宁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上千个字,这样的天赋也让杨振宁的父母感到震惊,也意识到了杨振宁可能真的会成为一代大家,于是他们对杨振宁的学习就抓得更紧了。

9fc53365babffbe73696967d5b897d1e.jpg

杨振宁(右)与李政道

ad9940d3cf410cd21e29460154a31a2c.jpg

杨振宁参加1957年诺贝尔奖典礼

cc76c8fda4cfd7c70433f3cc44eff093.jpg

杨振宁1980年代于美国石溪办公室

杨振宁的父亲是个知识分子,恰逢他要去清华大学做老师,索性就把杨振宁也带到了北京,年纪尚小的杨振宁见到繁华的北京很是开心但是他也没有忘记继续学习,在北京这个教育条件优越的环境下,杨振宁的学习成绩蒸蒸日上,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物理系。

可是变故很快来临,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了侵华战争,整个中国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社会上很多高等学府的教学工作都难以继续进行,杨振宁所处的清华大学和北大南开两所大学暂时合并。

带领着近万名学生徒步南迁,去往南方安全地区继续学习,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下,杨振宁没有放弃对物理的热爱,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5da49d844f74188dae0fe2f9eba57652.jpg

杨振宁摄于2004年

96262d728b2e0b9f6fb61fffa00776be.jpg

杨振宁摄于2006年

81f3f9f90ef1109daac0090ba622e500.jpg

杨振宁先生百岁华诞

努力终究换来了回报,杨振宁以极其优异的成绩从西南联大的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在攻读完硕士之后获得了穆藕初奖学金,得到了赴美留学的机会,为了进一步深化自己对物理学的研究,杨振宁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前往美国进修,成为了一位海外华人。

杨振宁在美国结识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李政道,李政道和杨振宁在相交之后就成了好友,两个人经常会对一些物理界的理论发表看法。

在当时,科学界把一个名叫宇称守恒的学说当作真理,简单来说就是认为某个粒子的镜像和其本身的性质完全一致,不受其他物质的影响,有着相当的稳定性。通过这个理论,人们把很多粒子归类成一种。这个理论对很多物理研究都产生了影响,人们在进行计算的时候总是会用到这种宇称守恒学说。

但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在研究中心意外的发现有两种粒子虽然被证实互为镜像,但运动方式和形态却有着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两种“互为镜像”的物质其实并非从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个现象的存在无疑是对宇称守恒定律的挑战。

杨振宁和李政道没有畏惧权威,而是抓住自己的发现,尽心尽力的进行研究,最后他们终于成功的证实了自己的发现,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但是它们的理论在提出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得到证实,人们对这个新鲜的,大胆的理论仍旧保持观望态度。

好在同为华人的吴健雄博士成功地模拟了试验,证明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是存在的!

他们一举推翻了整个物理学界都认定了整整三十年的宇称守恒理论。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也是在久久奋斗之后把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收入了囊中

除了诺奖之外,杨振宁还获得了物理学界的很多奖项,提出了“规范场论”“弱相互作用”“杨-Baxter方程”等对物理学界影响深远的理论,可以说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大众对当代物理学的认识,纠正了无数学术上的错误

dbe3c60701fb44b098eec95ff9b28a64.jpg

14杨振宁教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退休仪式

82e2fb7a04328c4b4fbafda5dbc63c98.jpg

1999年摄于杨振宁档案室开幕典礼

0949e2b825e9d72d8ea46f291419907f.jpg

杨振宁(左二)2005年摄于清华园

2bea3ea595d2a0a3c7e09caa989d640c.jpg

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与会人员合影(2021年9月22日)

心系祖国 为国家科技进步倾心尽力

杨振宁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一直想要回国搞建设,但是当时的美国杜鲁门政府又怎么会轻易放走一个已经接受了美国最好的物理学教育的人才回到与美国意识形态对立的中国呢?

他们给杨振宁写下了一份名单,这份名单叫作禁止访问国家名单,杨振宁的祖国中国也赫然在列,纵使杨振宁有多么想回到祖国,在时局形势下,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和国家机器抗衡,为了自保,杨振宁只能留在美国。

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杨振宁终于找到了机会,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祖国,他在中国旅居,变卖自己在美的家产,就是为了帮助处在万物更新的祖国。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实验室拔地而起,中国的物理研究终于得到了进步。

杨振宁回国探亲与学术交流,带动了其他华裔科学家不断回国作为美籍华人科学家,不顾美国的限制于阻挠,杨振宁第一个访问新中国,对其他科学家起到了引领作用。77年组织成立了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在79年邓小平访美时,代表全体华人致欢迎词。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又多次回国,对国家领导人提出自己关于加快科学发展进步的建议。陆续推动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在中科大设少年班,中央确定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从娃娃抓起的指导方针。杨振宁积极筹款组建清华大学高科技研究所,积极推荐引进高等人才回国,促进了我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因此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2003年,妻子杜致礼离开人世,杨振宁放弃美国的高薪,卖掉房子,回国住进儿时熟悉的清华园。三个儿女远在美国,杨振宁在国内恍如形单只影。或许是命运怜爱,让28岁的翁帆走进他的生活,抚慰着杨振宁的孤独。

82岁时,杨振宁和翁帆决定结为夫妻,消息传开之后各种言论迎面袭来。这段相差54岁婚姻,收到的质疑远远超过祝福。

翁帆的父母也极力反对,母亲呵斥道:什么年轻人不好找,你非要找个八十多的,你是读书读迂了吗?翁帆不以为然,坚持要嫁给杨振宁,并向父母讲述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最终,他们的结合得到了翁帆父母的首肯。感情之事,外人只能雾里看花,其中滋味,唯有本人知晓。

杨振宁经常说:翁帆是上帝送给我的一份礼物。翁帆是他生命的延续,是上帝赐予最后礼物。每次出席活动,杨振宁都会十指相扣牵着翁帆,翁帆则温婉地陪在身旁。

杨振宁喜欢站在山上眺望远方,翁帆就开车陪他上山。翁帆喜欢划橡皮艇,杨振宁就坐在岸边读书看报,静静等待翁帆归来。他们每天一起早起锻炼身体,迎接晨光。闲暇之余,翁帆在旁弹琴,杨振宁在侧看书,俩人静谧地享受着二人世界。

翁帆说:我希望未来能闻着院子里的花香,弹着钢琴,甜美地与先生过平静的日子。在翁帆的照顾下,杨振宁虽已步入鲐背之年,依旧精神抖擞,活跃在课堂和科研讲座之上。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道:你们结婚后,为什么一直没有孩子?

杨振宁暖心地说:肯定我比她先离开这个世界,她的人生还很长,如果要孩子,她一个人会很辛苦,不想将来翁帆做一个单亲妈妈。

不知不觉,这段冲破世俗偏见的婚姻,已和和美美牵手走过17个年华。在百岁生日宴上,杨振宁和翁帆携手切下蛋糕,他们脸上的笑容是最真切的回应。

10d80cedd2c29537cf115de58b768e77.jpg

杨振宁的诺贝尔奖章(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

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1950年邓稼先回国之后,留在美国做科研的杨振宁就一直被批判不爱国?不为人知的是,杨振宁所研究的是理论物理,与邓稼先、钱学森所研究的实用物理大有不同。当时国内并没有先进的科研条件,他的理论物理也无太多用武之地。留在美国,他可以利用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潜心科研。

杨振宁虽身在美国,但他从未忘记国内,他一边埋头做科研,一边极力宣传新中国的变化。杨振宁成为美籍知名华人学者访华第一人后,撕开了隔在中美科学界的幕帘,带动诸多华人学者回国交流。他尽管知道每次回国都会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盘问,但他仍然坚持每年回国一两次,为中国带回先进物理学知识。若心中没有中国,谁愿冒着被盘问的风险;若心中早已无情,谁愿跨越大西洋来回奔波。

杨振宁埋头筹建清华高等研究中心。研究中心资金不够,他自腰包拿出100多万美金,又四处筹集到1000多万美金。杨振宁回国后的十多年,先后义务参与成立60多个顶级物理实验室,并亲自下实验室做研究,以清华的名义发表了30多篇顶级学术文章。

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时,杨振宁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把自己珍藏的所有书籍和手稿资料,全部无偿捐献给清华。这份沉甸甸的礼物,不仅是杨振宁的毕生心血,更是科研界的无价之宝。他想留给清华,留给无数的科研后浪,希望能为科研事业尽最后的绵力。

杨振宁前半生为事业,后半生为国家,他倾尽毕生精力,描绘出了一副宏伟的画卷。前不久,杨振宁在百岁生日演讲中的一段话,催人泪下。他坚定且自信地隔空对好友邓稼先说:我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

从杨振宁丰富地百年人生中,可以让人感悟到:一个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只有牢牢地把命运之舵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使生命的航船驶向光辉的彼岸。杨振宁的一生无人能复制。杨振宁始终用自己的热忱回馈着世界,热爱着生活。愿杨振宁老先生百岁生日快乐,身体康健,幸福常在。

9d7d4ec651773578704701c827b1f922.png

杨振宁荣获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杨振宁简介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000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北平,居于清华园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同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自傲,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鼓励在台湾的岳母曹秀清设法取道美国转往中国大陆。在他的安排下,曹秀清从美国飞往日内瓦,由中国外交部的同志亲自接机,安排休息数日后,转机飞往北京定居。 

1958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4年,加入美籍,成为美国公民;同年,应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在新建成的香港大会堂发表演讲,轰动一时,并与父母弟妹在香港相会。 

196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并任新成立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0年,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赴港讲学。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在美国好几个城市举行演讲,许多美国人,因为受他的影响,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振宁的功劳是非常大的。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保钓运动。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1971年甫一回美,即应“保钓”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 

他在保钓学生中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轰动异常。他和历史学家何炳棣、数学家陈省身都坚决支持保钓运动,被称之为运动的精神导师。当年台湾赴美留学生写的回忆录,谈到杨振宁在保钓运动中的影响力,征服了许多台湾学生。 

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4年,杨振宁利用回上海探亲的机会,开始了与复旦大学谷超豪等十几位教师长达数年富有成果的合作,推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同复旦签订交流协议。

1975年,杨振宁向周恩来建议加强科普工作,并建议引进《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在邓小平等领导的关心下,这本刊物进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本版权合作的期刊,即《环球科学》前身。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任会长,促进中美关系。同年,他以该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敦促两国建交。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1978年3月,在李政道  、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首期少年班。 

1979年初,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约建交,杨振宁代表全美华人协会和全美各界华人在欢迎邓小平夫妇宴会上致辞。杨振宁致了题为“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的欢迎词。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一年。

1981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到20世纪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得到此奖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绝大部分按时回国到原单位服务。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基金会从成立到2007年结束的24年中,资助金额累计达2000多万元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使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同时还为中山大学建成一座研究大楼。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是在香港立法注册的非谋利性机构,它的发起人是杨振宁教授。 

1983年12月,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中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5年,杨振宁倡议建立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  同期,杨振宁促成了“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等多个奖项。杨振宁注意到,学习能力强但缺乏科学研究创意是亚洲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他于1986年倡导兴办了“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鼓励青少年勤于思考,为国家发明有经济效益的新产品。 

1986年,应邀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多次接母来港共聚。同年首次赴台湾,为吴大猷师祝寿,并出席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十七届院士会议。同年,杨振宁应美籍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之邀,在南开大学数学所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研究室建立后,本着“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龙以明说,理论物理研究室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杨振宁先生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他亲自募款支持并指导应注意的研究发展方向,亲自参加该室举办的多次国际会议,并资助该室博士生毕业后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工作一年。 

1993年,与丘成桐教授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并同任所长。同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被聘为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1994年,杨振宁担任顾问、执行委员的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在香港创立,目的是推动中国的科技研究工作,奖励在科技领域有成就的学者。 

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奖。

1995年,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1996年,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1996年1月,杨振宁被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首次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该奖旨在奖励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 

1997年7月1日清晨零时,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了回归盛典。 

1997年,清华大学为加快理科发展,时任校长王大中与杨振宁教授反复磋商后,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将它建成一个高水平的纯学术性单位(2009年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帮助清华引进了姚期智等顶尖人才,为清华在香港、美国分别设立了两个基金会,并成功募集巨额办学资金。

同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12月,杨振宁、丁肇中发起的清华北美教育基金会,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1998年获美国国税局批准,享有免除美国联邦所得税待遇。其成立的目的为:扩大清华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促进清华与美国教育、科技与文化界的交流与了解,开拓筹资渠道,争取海外有识之士对清华教育事业的支持与帮助,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1999年5月,杨振宁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同年,杨振宁决定将其自1944年起发表的文章、信札、手稿、著作及照片慷慨捐赠予香港中文大学,当中包括著名的诺贝尔奖章,设于港中大校园的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因而成立。 

1999年5月,在杨振宁等人发起和倡议下,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注册登记。杨振宁谈到,随着国际科技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学科互相影响日益剧增,国际科技交流越来越重要,希望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成为中国与国际科技交流的一个平台,促进科技交流传播。 

2000年3月16日,杨振宁建议在名校设立美国问题研究所,在美国著名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以增进美国知识界对中国的了解  ;10月29日,杨振宁捐资南京大学在该校设立“杨振宁奖学金”,以奖励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家境贫寒的优秀本科生,奖学金基金总额为50万元。 

同年,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杨振宁奖学金”,表扬研究及学术成绩优秀的中大同学,直到2012年为止,已有209名本科生及15名研究生获得该奖学金。 

2002年,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2003年9月22日,在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及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上,基金会的发起人杨振宁表示,今后他的学术研究活动将以国内为主。 

2003年底,杨振宁回中国定居,从此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间。 

2004年3月25日,杨振宁批评港独政客李柱铭前不久到美国参议院“作证”的行为既不应该也不明智。杨振宁语重心长地说,根据《基本法》以至世界秩序,香港是中国一部分,这是既定事实,香港人必须有正确了解,否则香港会产生“很不利的事情”。  4月21日,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用于聘请国际著名教授及杰出年轻学者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潜心从事科学研究。翁征宇教授成为第一位“杨振宁讲座教授”。 

2004年7月17日,杨振宁在北京大学,向1200多名赴京参加“全国台联2004年台胞青年夏令营”的台湾学子演讲。当讲到“七七事变”后的经历时,杨先生动情地对台湾学子说:“哪位如果再到北京来参观,我建议你们到卢沟桥去看看,因为卢沟桥是日本人攻打华北放第一枪的地方。” 

2004年9月13日,81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开始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他说:“现在很多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但我觉得,给本科生上课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够带动更多的人。”他说:“每一次课前。我要花两个小时认真备课。我要了解学生的进度。” 

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11月12日,杨振宁在山东大学演讲时强调,中国只有一个,“合则盛,分则衰”。

2005年4月2日,杨振宁在海南大学捐资设立“杨振宁特困优秀生奖学金”,用于资助海南大学每年20名品学兼优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杨振宁2004年11月来海南参加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开幕式时,表示自己有帮扶海南省高校贫困生的愿望。以杨振宁名字命名的奖学金为每人1000元人民币。 

2005年5月,杨振宁奔赴香港为清华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筹款。

2007年2月,经杨振宁博士同意,东莞理工学院的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金额为1000万元的杨振宁奖学金  。5月20日,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将其所属的一切资产无偿赠送给中山大学。该基金会的发起人杨振宁教授出席了资产赠送移交仪式,其主要内容为:现金人民币1100多万元,港币约36万元,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楼及其中的所有设备等。杨振宁在致辞时感慨地说:“我希望25年后我还能有机会看到中山大学在科研上的又一次飞跃。” 

2007年9月22日,杨振宁度过85岁生日,并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举行了一个杨振宁铜像致赠仪式。

2008年11月29日,由社会广泛参与评选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结果在“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揭晓,杨振宁当选。当选理由是:在中美关系尚未解冻时期,带动一大批华人学者回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先后香港和美国发起成立三个基金会,成功地为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在海外募集数亿元资金;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为清华引进“计算机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等顶尖学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1年4月20日,胡锦涛在清华大学会见杨振宁,得知他年近九旬还在带研究生并给本科生讲课,总书记连声称道,并请他注意保重身体。   同年6月,杨振宁访问宁夏大学,宁夏大学校长何建国教授向杨振宁先生颁发了名誉教授聘书。 

2012年6月,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庆祝90岁生日,并获得了校方赠送的刻有其重大贡献的黑水晶一尊。黑水晶上刻有杜甫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水晶四周镌刻着杨振宁的四个重要学术贡献:“规范场理论”、“宇称不守恒理论”和他在统计力学、高温超导方面的成就。

2015年3月,被授予台湾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同月,澳门大学在清华大学向杨振宁颁授2014年度荣誉博士学位,杨振宁表示非常荣幸得到澳大最高的荣誉, 同年获得马塞尔·格罗斯曼奖。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2016年8月26日,杨振宁偕翁帆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其收藏的3件熊秉明顶级雕塑作品。3件作品中的《笔架》是熊秉明专为杨振宁创作,作品背面有二人名字缩写,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杨振宁夫妇慷慨地将“家藏”变成了“国宝”,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出自熊秉明的《笔架》《骆驼》和《马》3件雕塑。 

2017年2月,杨振宁教授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9年9月21日,获得2019年度求是奖“求是终身成就奖”。 

2020年8月26日,杨振宁受聘担任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名誉院长。 

2021年5月14日,为支持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杨振宁先生决定将他的办公室和资料室内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影像资料,以及字画和雕像等艺术品共计2000余件/册无偿捐赠给清华,由清华图书馆接收并设立专室进行保管和展示。 

2021年9月22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到清华大学看望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代表习近平赠送花篮,转达习近平对他百岁生日的祝福,祝愿他健康长寿 。同日,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中国物理学会联合举办“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祝贺杨振宁教授百岁寿辰。

2022年3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最新文章

中国产经网 Copyright © 2015 WWW.CNIE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5283号-2 地址: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9号 联系电话:+86(0)10-68536889 E-mail:cnieol@cnieol.com

建议将IE版本升级到7.0以上版本兼容模式访问本站 且将分辨率调整到显示器最适宜状态 北京云邦创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