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首页|收藏|搜索

您正在访问的是: 首页>国际新闻

屡屡刷新纪录 深海潜水器争创“中国深度”

2017-03-09 11:27:56 来源:
责任编辑: 仝璐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近日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6329米,成为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7062米、“海斗”号无人潜水器下潜10767米之后的又一项新纪录。各类深海潜水器一次次突破自我,创造着“中国深度”。

目前,我国已形成从1000米、4500米、7000米到万米级全海深潜水器能力。深海设备不断提升,有效助推着我国的深海探测与科研。

各类潜水器争相创造“中国深度”

“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此次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挑战者深渊,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海”字号家族的另一名成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海斗”号水下机器人,则于去年夏天进行的深渊科考中成功应用,最大潜深达到10767米,创造了我国水下机器人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

在那次科考中,还有我国自主研制的“海角”号和“天涯”号深渊着陆器、“原位实验”号深渊升降器进行了17次大深度下潜,其中“天涯”号和“原位实验”号3次突破万米深度。

“海”字号潜水器不负众望,“龙”字辈潜水器更是屡建奇功。“蛟龙”“潜龙”“海龙”为代表的“三龙”深海潜水器全面进入业务化应用阶段。

“蛟龙”号于2012年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世界作业类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的纪录后,转入试验性应用,目前正在执行大洋38航次科学考察。

“海龙二号”无人有缆潜水器,最大作业深度为3500米,突出优势是水下工作时间长,参加过多个大洋航次科考,下潜海域包括太平洋、南大西洋和西南印度洋。

“潜龙二号”无人无缆潜水器是4500米级自主水下机器人,具备近海底高清成图、复杂海底航行和矿产资源自主探测能力。今年2月,“潜龙二号”正式用于深海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完成8次下潜,在大洋43航次第二航段作业成功。

此外,去年12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挑战者深渊”,我国3台“彩虹鱼”万米级着陆器成功进行了万米海试并采样。

深海潜水器助力探索未知世界

目前,我国已形成1000米、4500米、7000米到万米级全海深潜水器能力,作业功能覆盖海洋科研、大洋矿产资源开发、搜救打捞、旅游观光等。各类深海潜水器竞相取得突破,标志着我国深海装备建设向前迈进,也使得我国科学家探索人类知之不多的深海世界迈出了坚实步伐。

专家表示,当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仍然有限,尤其是对万米深的海洋的认识程度还不如对月球表面的认识。我国深海装备的进步和深海科考的成功,显示我国深海科技创新能力正在从“跟随”为主向“并行”“领先”为主转变。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说,以“蛟龙”号为代表的深海潜水器的发展,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深海探测与科研、推动国民海洋意识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将推动海洋资源开采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蛟龙’号2013年第一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结束后,学界评价说,这一个航次取得的深海生物样本的总数,已经相当于我国前20年通过其他工具取得的样本总数之和。”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所长何春荣说。

据了解,“海斗”号创造的10767米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天涯”号和“原位试验”号3次突破万米深度,获得大量水体、沉积物和生物样品。这些样品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无法获得超大深度特别是万米海底数据和样品的空白,为揭示深渊生态环境演变、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样本。

“人类对深海的认识还非常不够,需要发展以‘蛟龙’号为代表的各类潜水器和作业工具,去探索深海的未知世界。”中船重工七〇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副主任、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说。

我国载人潜水器谱系化取得重大进展

“‘蛟龙’号是我国深海高技术装备发展的一个爆发点,近几年我国深海装备事业蓬勃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中船重工七〇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胡震说,希望更多用户来利用这些深海装备去探索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也进一步促进深海装备向更新、更好的方向发展。

目前,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组装和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它们建成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探索的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自主创新的技术突破,继续创造着“中国深度”。

据了解,国家海洋局正联合地方政府推动载人潜水器谱系化工作,目前该项目论证工作已基本完成。

此外,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载人舱用钛合金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高强度高韧度可焊接钛合金,采用该合金制备的万米级潜水器载人舱缩比件顺利通过压力试验。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深海潜水器谱系化科研攻关将继续定位于“三个相结合”:载人深潜器和无人深潜器相结合,浅水至全海深作业相结合,深海自治与遥控探测及作业装备相结合。


最新文章

中国产经网 Copyright © 2015 WWW.CNIE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5283号-2 地址: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9号 联系电话:+86(0)10-68536889 E-mail:cnieol@cnieol.com

建议将IE版本升级到7.0以上版本兼容模式访问本站 且将分辨率调整到显示器最适宜状态 北京云邦创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