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9 11:06:06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
李雨珊
群力三中高三学生走进校园。本报记者 莫丽萍摄
萧红中学举办文体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引导走出虚拟网络。(图片由学校提供)
□本报记者 莫丽萍
手机禁令又来啦!
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3月3日起执行。这是继2018年之后,时隔两年教育部再次强调中小学生手机禁入课堂。
“禁止学生手机带进课堂”随即成为各界热议话题!哈三中、萧红中学、哈师大附中、德强高中等学校应声行动,通过官微等渠道相继发布通知,推出“手机禁令”具体举措。
一片点赞声中,也有部分家长心存担忧和疑虑:“校园手机屡禁难止,咋能禁得住呢?”“通知能否落实到位?”“没有手机家长接送孩子或订餐怎么联系?”“孩子非要带咋办?”近日,记者就家长普遍关切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调查走访。
1
冰城多校出新规: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进课堂
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哈尔滨市部分中小学为落实教育部《通知》要求,对新学期手机管理发布新规,有的学校则是继续实施以前的学生手机管理规定,但都要求“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
据萧红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刘国权介绍:“为落实《通知》,我校2月25日就在微信公众号发出《致家长一封信》,阐明学生使用手机的8条危害,并做出‘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的相应规定。而且,新学期的第一期黑板报、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讲座都是此内容,以引导学生科学、合理使用手机,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此外,哈三中、德强高中、哈师大附中等也发布新规,基本内容是: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因特殊原因需要带手机进入校园的,禁止带入课堂,主动交给班主任或班主任指定的专人保管;为保障学生在校期间与外界联系,各班设非智能手机一部,作为班级公用电话,由班主任指定专人负责;或使用公共电话卡、或通过班主任与家长联系。
此次教育部发布新规定后,得到广大老师、家长的一致支持。
省政协委员、哈尔滨市依兰县道台桥镇平原学校教师吴文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些学生把手机带入班级,扰乱了课堂教学秩序,影响了授课质量。手机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在老师讲课时偷偷把手机拿出来玩网络游戏、听音乐、QQ聊天等。这些学生浪费了课堂上的时间,成绩急剧下降,同时更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的视力下降,睡眠不足,免疫力低下,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网络信息泛滥成灾,迷恋网络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和认识鉴别能力差,易染上不良习惯。因此,此次教育部出手禁止手机带入课堂,使各学校在政策规定上有了进一步的执行依据。”
哈尔滨市初中学生家长陈英杰也表示:“手机是把双刃剑,但弊大于利,此次教育部要求‘有限带入校园’,而并非‘一刀切’,很人性化!就看如何落地落实,改变以往‘屡禁不止’的现象。”
2
“手机禁令”为何屡禁难止?
记者了解到,禁止中小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已非新规。早在2018年8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就有明确规定:“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
虽然我省很多学校都出台了“手机禁令”,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面对此次更加明确、具体的“手机禁令”,各方如何看待呢?“屡禁难止”的痛点与僵点又在哪里呢?
学校称“不好管”:难觅有效最优解
据多位老师和家长反映:学校将学生带入校园的手机进行统一管理,学生往往有办法将锁住的手机取出,或是准备两部手机来应对老师;借用班主任手机打电话的办法不现实,不仅打扰老师,而且学生也不可能与老师随时在一起;学校的IC磁卡电话就是个摆设,因为通话声音非常不清楚。所以,以上办法对于接送孩子的家长,以及需要订午餐的学生来说,可操作性不强。
刘国权校长还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搜题软件的出现,学生们做作业更依赖于手机。因此,偷带手机现象频发,有的学生竟然省下午饭钱偷买手机,家长却不知晓。学生使用手机危害性很大,我们也在多方探求根治良策,但难觅实质有效的最佳解决方案。”
家长称“管不了”:把希望寄托于老师
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中生家长几次哽咽,向记者讲述了这样的事情:“我姑娘是省重点高中的学生,为不影响学习,我只给她使用功能简单的手机。但没想到,同学把自己淘汰的智能手机借给了她,于是她每天回家后不写作业整夜上网刷剧,被我发现后说教无果,我便半夜三更偷着断网,没想到她又学会蹭网,于是我又厚着脸皮求左邻右舍更改密码,可孩子还是能到周边饭店去下载看剧……我真是没招了!”
“她后来在课堂上,又因两次借用同学手机聊天,被老师没收了两部手机。”家长以为这回孩子能收心了,可还是始料未及,孩子让家长出7000元赔同学手机,“我当时没完全答应,第二天孩子就离家出走了……”
这绝不是电影里的“情节”,就发生在身边的家庭中。记者了解到,如今的学生不满意就跟家长闹。家长无奈,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学校和老师。
老师称“不敢管”:“学生万一心理承受不了,出了事谁负责?”
当前家家都是独生子女,这使学校和老师普遍产生一种心态:“神兽”们谁敢惹啊?
哈尔滨某中学一位教师对记者说:“如果对上课玩手机的学生,制止方法不当,说深了、说重了,掌握不好分寸与艺术,万一学生心理承受不了做出过激举动,责任谁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是不想负责,是不敢负责、负不起责。”
学生们“不服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采访中,某学校的一位班主任向记者反映:“我班最初把学生带的手机集中锁在箱子里,学生总能用各种办法将锁打开。后来我把箱子移到教师办公室,有一次放学后,忘给学生们开锁了,结果只有少部分学生等着老师取手机,大部分学生一直不来取。后来查明,有些学生准备了两个手机,一个是上交做样子的,另一个是手里自由使用的……”
有家长背后支持 抓拍个别老师不当行为
记者还了解到,有些家长担心个别老师教学中有不当行为,为了监督和取证,便默许学生将手机偷偷带入课堂。
近日,天津某中学老师课上怒骂学生的不当言论有违师德事件,因为学生录音传到网上得以曝光和处理。那么问题来了,学生的手机是如何带入课堂的?
居家上网课 师生共患“手机依赖症”
去年上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中小学生在家上网课,手机、电脑几乎全天候使用,师生同患“手机依赖症”,学生近视率上升、头痛、抑郁等各种身心不健康问题亦接踵而至。
3
具体咋禁 各方出高招
教育部出台《通知》的目的,是防止学生沉迷网络和游戏,这也是学校、老师、家长的共同心愿。如何实现预期目的?各方人士“脑洞全开”,希望能够寻求解决问题的真正“良方”。
A、代替工具
哈尔滨市家长付刚:可使用只具备通话功能的电话手表,或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等。学校门卫室应设置固定电话,供学生需要时免费使用,或在校园设置电话亭供学生使用,以方便联系家长。
B、技术支持
有些家长:如同考场一般,校园屏蔽手机信号,学生手机就成了摆设,带手机也没有意义了。
省政协委员、中国电信黑龙江分公司周德生:使用手机信号屏蔽装置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成本较低。但这一方法仅能切断网络游戏、网络视频而已,并不能限制学生玩本机上的游戏,以及观看下载到手机上的视频。他认为,管理措施+技术手段双管齐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C、兴趣转移
哈尔滨市家长郭玉芳等:学校多打造兴趣活动,使学生转移注意力,如在走廊多设置一些随手可拿的书籍、报刊等;开放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活动室等场所,或组织学生操场跑圈、做操等运动;还可以进行种花浇树、学习手工等劳动方面的技能。
D、创新引导
省政协委员、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岳奎忠:解决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改进、创新单调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吸引力的同时,拓展有益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更多户外活动、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充盈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哈尔滨市田家炳高级中学(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教师冯海燕:应利用主题班会、德育教育、校规校纪、心理辅导等形式,对学生加强教育引导,使之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
E、信息教育
周德生:应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学校应重视计算机教学,不能将此课变成游戏课、电影课、聊天课。目前有的高中生,仍然不会使用word软件、不会制作PPT,不会进行电脑的简单功能操作等,这说明有些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只是“摆设”而已。
F、三方合力
萧红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刘国权:在手机管理方面,学校应起到核心作用,建立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家长也要配合,社会也要营造良好氛围,只有形成三方合力,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副校长赵飞亚:有关部门应针对网络游戏商场进行严格规范管理;同时,清理社会网课平台有害信息,对不良网络文化等进行集中整治,全面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
哈尔滨市教师于敏:家校要合力打造一脉相承的环境氛围,家长可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虚拟世界;或是参加一些公益、志愿活动等,增强社会责任感。
4
专家提醒:校园管理更需人文关怀
别“跑偏” 监管与疏导并重
哈尔滨体育学院教授王宏坤:各学校应制定细则,将《通知》要求执行到位。同时,也要切记不能搞“一刀切”“一禁了之”,甚至跑偏。禁止带手机进课堂,但不能禁止打电话;有的学生坐公交上学,还得用手机扫码等。同时,要注重监管与疏导并重,学校和家长要对学生做好心理疏导,避免学生产生极端举动等不良后果。
立法根治 使管理有法可依
黑龙江项轶寒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项轶寒:应立法根治手机进课堂问题。通过立法,使学校对通讯社交工具的管理有法可依,并且将平板电脑等通讯社交电子产品也纳入管理范围。同时,还应兼具合理化、人性化,对寄宿制中学生应畅通与家人信息交流渠道,对尚未能独立上下学的小学生,应保证家校的有效沟通及应急机制的建立,这不但是一种管理需要,更是一种人文关怀。
2022-04-11 11:13:26
2022-08-11 08:18:08
2021-11-19 09:27:23
2022-06-16 16:10:23
2022-06-22 19:51:59
2022-05-25 08:39:20
2022-04-28 16:02:08
2022-09-22 12:34:39
2022-04-29 14:58:03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版权说明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中国产经网 Copyright © 2015 WWW.CNIE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5283号-2 地址: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9号 联系电话:+86(0)10-68536889 E-mail:cnieol@cnieol.com
建议将IE版本升级到7.0以上版本兼容模式访问本站 且将分辨率调整到显示器最适宜状态 北京云邦创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