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首页|收藏|搜索

您正在访问的是: 首页>杂志封面人物

《中国产经》封面人物 |谢军:用北斗照亮人生坐标

2021-03-16 10:37:45 来源:
责任编辑: 罗伊



<sectio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position: 0% 0%; background-repeat: repeat; background-size: auto; background-attachment: scroll;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width: 1px; border-radius: 0px; border-color: rgb(62, 62, 62); background-image: url(" wx_fmt="png");" box-sizing:="">

                   用北斗照亮人生坐标

——记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

   

2021年2月1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入选央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作为我国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北斗系统始终秉承“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发展理念,服务全球,造福人类。那么,中国的北斗,到底牛在哪?


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走进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的办公室,你可能很难联想到这里的主人是位航天专家。


一张不大的书桌、一组木质书柜、一张简易的皮质沙发和几把椅子,差不多就是这个屋子里的全部陈设,并没有与航天有关的醒目元素。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与时间赛跑的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 谢军


自2004年初担任北斗二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以来,谢军已在这里工作了15年。15年里,这间办公室陈设依旧,太空中的“北斗星座”却已熠熠生辉——


2004年,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启动;2012年12月,北斗二号开通亚太服务;2018年12月,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15年,谢军和他的团队把北斗卫星打造成一张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片”,两代北斗卫星也把他历练成一位世界知名的卫星专家。


梦在星空,路在脚下。天上的卫星时刻高速运转,地上的总师谢军同样在急速前行。


我们是在以跑百米的速度跑马拉松!”刚刚花甲之年的谢军如此形容15年来的“北斗岁月”。


2021年2月1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入选央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这是谢军在颁奖现场。


谢军出生在一个党员家庭,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他一直品学兼优。


当时这个在铁路职工家庭长大的陕西小伙儿,对高考后去哪里读书,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填写志愿时拿不定主意。


你可以考虑选国防科技大学。”有老师给谢军一个建议。


1978年6月,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流淌着“哈军工”血脉的国防科技大学组建。老师告诉谢军:“这个学校好,以后可以有大工程干!”当年谢军以优异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就读于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19岁的谢军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他不知道,就在他入学后的当年10月6日,大洋彼岸的美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导航卫星。他也不会想到,26年后,自己将作为总设计师打造中国自己的导航卫星。


经过大学4年的寒窗苦读,以优异成绩毕业的谢军其实有多个工作选择:留校读研究生、去工业部门、去建设航天基地……


从小在西安长大的他,选择了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4所,也就是如今的西安分院。来到这里,谢军才知道,20世纪80年代,我国北斗计划一起步,西安分院就担负着北斗卫星的相关技术预先研究和设计工作。


本想选一条离家更近的路,却由此走上一条离星空更近的路。回顾自己当年的这一人生选择,谢军由衷感慨:“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我感到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与时间赛跑的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 谢军


谢军参与研制的第一件卫星产品,叫作波导同轴转换设备。受当时条件限制,在研制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尺寸的模片进行反复调试,一次次地记录数值,可谓单调、枯燥。


谢军却有独特的收获:“每一次试验,我都认认真真地去做。后来发现,这些工作对理解课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非常有帮助,通过反复试验验证的原理,一辈子都不会忘。”


在那段岁月里,谢军一直秉持着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作风,也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成长。在西安分院工作的22年,谢军创造了很多纪录:最年轻的高工、最年轻的研究员、最年轻的副所长……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精益求精的前提”, 谢军深刻体会。


在投身北斗卫星工程前,谢军已经参与过不少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海洋二号卫星……聊起这些曾经为之付出心血的“大工程”,谢军无不充满感情。


然而,在回顾这份航天情怀的由来时,他坦诚地表示:“走到今天,也是不知不觉干着干着就喜欢上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精益求精的前提!”


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右一)参加活动


谢军进入西安分院后,被分到了天线技术研究室工作。这里没有办公室和实验室的区别,一个小房间是学习的地方,旁边一个大房间就摆着两排实验桌,方便随时做试验验证。


有些试验并不轻松。一次天线产品缩比试验,谢军和同事要加工出一个抛物面。他们就在地上挖出一个凹透镜轮廓的土坑,然后拿一块平整的铝板放上去,用木槌一槌一槌地敲,直到敲出的抛物面光滑无比,表面形状和精度满足试验要求。


“不是当时的工业加工水平不具备,而是找工厂加工周期太长。”谢军觉得,这种手工加工也要做到极致的作风对自己影响很大。


后来,他去了测试中心,学习产品说明书时,“一个功能键的定义和作用都不会漏过”。再后来,他把这种“极致攻关”的精神也带到了北斗卫星研制团队。


星载原子钟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天地间时间越同步、定位误差就越小,原子钟的精度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导航系统的服务质量。


研制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星载原子钟就成了绕不开的“拦路虎”。当时,研制出的第一台原子钟在工作时常出现信号突跳,精度较差。为了解决精度问题,谢军要求科研人员每天、每周对卫星上选用的特定原子钟设备进行定期监测,然后根据数据进行改进。


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在工作中


就这样,用了3年多的时间,谢军和他的团队终于让北斗卫星用上了自主研制的精准的原子钟。目前,北斗卫星原子钟的质量和指标不断提升,授时精度相当于300万年只有1秒误差。


卫星导航星座包含的卫星数量众多,由于卫星寿命有限,卫星组网速度直接影响系统运行效率和成本。为提升组网速度,在北斗三号卫星研制过程中,谢军和团队成员创造性地实现了卫星批量化生产。


北斗三号工程自2017年11月发射第一组卫星以来,仅用1年零14天的时间,便将19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航天发射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纪录。


尽管时间已过去整整16年,谢军仍然对2003年国庆节前的那一天记忆犹新:那天,时任航天五院院长给他打来电话,让他出任北斗二号卫星总设计师。


这一年,谢军44岁。一向沉稳的他提出,自己要“考虑考虑”。


“总师”二字的分量,谢军太清楚了:总师是项目负责人,是工程“大管家”,关键时刻你要能做出正确决断,工程里的每一个系统和模块,你都得细致入微把控。


最终,谢军接下了这份重担,属于总师的独特挑战也接踵而至。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 谢军


2007年3月31日,我国首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发射在即。在发射前最后的检测中,卫星上的应答机却出现概率异常,很可能影响信号正常传输。


紧盯着各种数据和状态,作为卫星总师的谢军陷入了沉默。他很清楚,这是一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航天发射。


由于太空频率资源有限,国际电联曾规定,任何国家申请空间轨道和信号频率资源,如超过7年还不能将设计的卫星发射上天,所申请的频率资源就要作废。而我国卫星导航信号频点失效日期是半个月之后的4月17日。


“即便概率只有万分之一的故障,也必须彻底归零。”谢军当机立断,在与大家研究后,决定打开星箭组合体,拆出应答机,排除故障。


72个小时的不眠不休后,产品故障被定位,问题被排除。4月14日4时11分,这颗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可新的考验又随之而来。卫星入轨后,按照操作规范,卫星产品要在真空环境下暴露5天后再开启设备。冒险开启,很可能引发微波信号大功率微放电,导致卫星报废。可是再等5天,势必错失国际电联规定的最后期限。


两难的选择再次摆到总师谢军面前。他一边掐着时间精确计算,一边仔细回想卫星上设备产品的每一个性能指标,一天一夜没合眼。


16日20时14分,谢军做出决定,下令试验卫星上的有效载荷产品加电开机。21时46分,地面系统正确接收到了卫星播发的导航信号。中国北斗一飞冲天,成功“分娩”。


如今,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谢军对“总师”二字有了非同一般的感受:“有人问我难的时候怎么办?我说,关键时刻,你行不行都得行,都得挺住。应该说,这也是一种信念在支撑!”


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在讲课


2009年,在北斗二号系统稳步建设的同时,北斗三号系统立项。这次的目标是面向全球提供服务,这对卫星、系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技术必须自主创新,作为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辗转北京、上海、西安、兰州等地,与各研制单位沟通每一个技术方案。


谢军要求极高,即便是最熟悉的老部下,只要活儿没干好,谢军照样拍桌子。


北斗卫星导航,必须要使用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星载原子钟。做产品试验时,谢军一直守在车间,36个小时没有合眼。


最终,研制团队啃下了关键核心技术,北斗三号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北斗系统全球实测水平定位精度均值达到了惊人的2.3米,通过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还能提供最高达厘米级的定位服务。


2018年12月,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开始面向全球提供更加准确的导航定位服务。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在开通仪式现场,谢军掩饰不住激动:“北斗三号卫星已实现全球组网,实现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百分之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幸投身北斗这项伟大的事业,见证它一步步成长,实现服务国家、造福全人类的目标,无比光荣。”


2021年2月1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入选央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如今,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各领域大显身手。在北京,安装了北斗终端的物流车每天将商品准确送达千家万户;在京津冀,北斗智能装备助力京张高铁高效、精准运行;在茫茫大洋,北斗设备可以让船员随时报告位置,一旦遇险及时求救……


北斗好用、用好北斗,一直是谢军的心愿。现在他和同事们还在全力做好卫星的在轨运行管理与技术支持,“要让北斗卫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连续可靠的信号、多样优异的服务。”


谢军介绍,接下来北斗团队要在确保所有在轨北斗卫星稳定工作、可靠运行提供服务的基础上,按照计划开展备份星的研制工作,同时不断跟踪与研究用户的需求,开展下一代卫星导航系统论证工作和关键技术攻关,开展更加融合、更加泛在、更加智能的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综合导航定位授时体系研究,让北斗系统更精、更广、更强、更智,更好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谢军说,面向下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论证研究也已经开始,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为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的办公室



谢军简介


谢军,1959年出生,山西临汾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系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历任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4所副所长、所长,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现任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

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同年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504所工作。

1987年获五院通信电子专业硕士学位。先后担任504所测试中心副主任、规划投资处处长、副所长、所长等职务。

20041——20132月,担任五院北斗二号导航卫星系统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曾获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次,三等奖2

2009年获航天奖

2010年被评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2010年度航天功勋奖

2012年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并当选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

20133月担任五院总体部北斗二号导航卫星全球系统首席总设计师。2018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候选人

2019年度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202012月,被国资委党委授予第五届央企楷模称号。

2021211日,谢军成为《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特别节目《向祖国报告》的嘉宾。

2021217日,谢军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最新文章

中国产经网 Copyright © 2015 WWW.CNIE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5283号-2 地址: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9号 联系电话:+86(0)10-68536889 E-mail:cnieol@cnieol.com

建议将IE版本升级到7.0以上版本兼容模式访问本站 且将分辨率调整到显示器最适宜状态 北京云邦创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