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首页|收藏|搜索

您正在访问的是: 首页>高端访谈

高校科技创新怎么干?雷朝滋:转段升级

2021-09-10 09:33:59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 李雨珊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日前在接受人民网访谈时表示,高校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发力突破,走实、走深,以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转学风,核心就是要求真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破除论文“SCI至上”、优化学术生态的呼声十分强烈。

早在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了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避免功利导向。

“科技评价工作要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强调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支撑。” 雷朝滋介绍,在破除论文“SCI至上”方面,134所“双一流”高校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修订完善了评价制度文件。多个学校在职称评审、学位授予、绩效奖励等方面打破了学历、论文等限制,构建了多元化、多维度评价体系,系统性推进了科技评价改革。

对个别高校存在的科研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雷朝滋表示,科技创新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高校科研工作首先要思考科研选题是解决什么问题,不能什么好做就做什么、什么容易做就做什么,尤其不能为完成数量指标、追求功利而做,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

提质量,关键就是要做实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的创新基础在多年发展下日益雄厚。雷朝滋表示,高校建有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聚集60%左右的全国高层次人才,“十三五”期间支撑培养了280万硕士和30万博士研究生。同时,高校拥有体量最大的科技工作队伍、数量众多的基地平台,在一些领域局部具备实现“并跑”“领跑”的能力。

“进入新发展阶段,时代坐标发生转变,国家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科技创新必须由‘跟随者’转变成为‘开创者’‘引领者’,实现高质量发展。”雷朝滋进一步补充道,高校要鼓励自由探索,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接下来教育部还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系统化布局和实体化建设,建设高质量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对于当下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应该怎么干,雷朝滋给出答案:“必须转段、升级,换思路、换打法”。他表示,高校创新体系建设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科研价值观,从追求数量积累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

变模式,重点就是要创新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科技创新大有作为。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登月,我国自主研制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夙愿正在逐渐变成现实。但是,中国仍旧面临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在雷朝滋看来,存在“卡脖子”难题的原因之一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搞清楚。因此,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是打好这场关键技术攻坚战的核心所在。

自2018年开始,教育部就启动了《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指导高校通过开展系统、深入的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研究,争取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大力支撑关键领域自主创新。

谈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雷朝滋表示,教育部正在积极引导高校转变科研组织模式、着力汇聚高水平人才、组建攻关团队,未来高校力争在更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练就更多独门绝技,为补齐基础理论弱项和技术创新短板贡献高校力量。


最新文章

中国产经网 Copyright © 2015 WWW.CNIE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5283号-2 地址: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9号 联系电话:+86(0)10-68536889 E-mail:cnieol@cnieol.com

建议将IE版本升级到7.0以上版本兼容模式访问本站 且将分辨率调整到显示器最适宜状态 北京云邦创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