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首页|收藏|搜索

您正在访问的是: 首页>杂志封面人物

《中国产经》封面人物 |刘永坦:矢志不渝强国梦 初心不改爱国情

2021-10-18 08:50:49 来源:
责任编辑:


68b42496c0ebdb0c408dd25fe00d4fda.jpg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刘永坦院士

0a2700814ea005810c6da04fea7e0e16.jpg

刘永坦院士(中)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89da8e33ff654197d2750f17b12fb26a.jpg

“工信楷模”授予仪式暨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

       他坐板凳十年冷、扎根北国边疆四十载,带领团队勇闯新体制雷达的科研“无人区”,生动诠释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忠诚报国、矢志奋斗的精神之源、信仰之力。


       当白发苍苍的他登台领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刘永坦——这个名字才广为人知。


       一辈子围绕一个方向、聚焦一个领域,誓要打破科技封锁,以科技报国,这就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5岁的刘永坦院士不悔的人生选择。


       这一生,他只专注于一种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只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刘永坦说。 


一场填补国空白的开拓性攻


199043日,某地雷达实验站。

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一个红色圆点,出现在一台设备的显示屏上。

红色圆点,代表着雷达监测条件下的目标。

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记录数据、核对信息、小声交谈或者大声惊呼……目标确认!

人群中央,那个戴着眼镜、脸晒得黝黑的人,热泪纵横。他身后,雷达天线阵迎风矗立。

他,就是主持这项科研工作的刘永坦。在这片满目荒芜的海岸线上,他带领团队奋战多年,终于使我国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首次实现目标探测!

新体制雷达能突破传统雷达探测盲区来发现目标,是海防战线上决胜千里之外的火眼金睛20世纪80年代初,少数几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牢牢把持着对海探测的信息优势,中国始终难有突破。

怕家国难安!怕人民受苦!怕受制于人!

1981年从海外留学进修归来后,这三怕就重重地压在刘永坦心头。他深知,真正的核心技术,任何国家都不会拱手相让。

从零开始!45岁的刘永坦义无反顾,向中国的科研无人区进军。

10个月后,团队建起来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出炉了!

没有电脑,一页稿纸300字,报告手写了700多页,写废的纸摞一起就有半米高。团队首批骨干成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宁回忆说,刘永坦带着他们没日没夜地写了几个月,一直写到手指发麻、手腕酸痛,连鸡蛋都捏不住。

一场填补国内空白的开拓性攻坚战正式拉开帷幕。

695907d1ac3b9dd473df2bdb37b33e44.jpg

2020年8月3日,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科人才培养。

84b11397f8995c1029d5f8ecb64f3e9c.jpg

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奠基人 刘永坦

当时,雷达实验站的选址位于一片荒芜地带,批复的经费不足,发射机、接收机等模拟系统和操作系统也十分落后。

团队里有人打了蔫儿,刘永坦话语铿锵:如果没有难点,还叫什么科研!

选址地远离人烟,科研人员住在四面漏风的简易房子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干就是几个月。

生活不便,他们经常用冷面包充饥;交通不便,他们顶风冒雨,单程徒步3公里往返驻地和雷达站。每到天黑路过一片坟地,就用手电的光柱给自己壮胆。

4013ca78dfff50600ba224a2a660abac.jpg

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奠基人、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两院院士 刘永坦

3227276a6b42c11092052768eb228acb.jpg

刘永坦和夫人冯秉瑞

1989年,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建成,中国人用8年时间,赶完了西方国家二三十年的路。1991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永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随后,刘永坦带领团队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着力解决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的实际应用转化。

刘永坦已是两院院士,很多人劝他歇歇吧”“别砸了自己的牌子,他却坚持: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就如同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中看不中用。

设计——实验——失败——总结——再实验……刘永坦领着团队进行了更加艰辛的磨炼,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2011年,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攻克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 

c3045629b386b2aa1194ba5d8fc40d35.jpg

刘永坦院士(中坐者)与团队成员一起在实验室里工作(资料照片)

  为祖国永不停歇脚步


      美丽的海滩,海鸥不时高亢鸣叫。挺立的雷达天线阵也像这聪明、勇敢的精灵,永不停歇捕捉着来自远洋的信号。


      在刘永坦看来,它们仿佛早已有了生命,是团队中的“特殊成员”,凝结着很多人毕生的心血和梦想。他常跟人说:“我们团队的特点就是不服输、不低头、不怕别人‘卡脖子’,大胆往前走。”


      这又何尝不是刘永坦自己的人生写照?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


      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父亲给他起名“永坦”,不仅是对他人生平安顺遂的祝愿,也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企盼。


      从南京到武汉,从宜昌到重庆,刘永坦的幼时记忆,充满了飞机扔下的“茄子”(炸弹)、被血染红的江水、颠沛流离的逃难……


      到了十一二岁,时局渐稳,刘永坦才有了一张安稳的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几本关于爱迪生、牛顿等科学家的少年读本,边看边想:为什么爱迪生能发明电灯,牛顿看到苹果掉落能发现万有引力,可我却什么都没发现?


      大科学家的故事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一个充满神秘的未知世界。这个少年一会儿想搭梯子上天摘星,一会儿又想下海捉鳖,各种奇思妙想犹如潮涌。


ee3835d69e4bbce44573e0ccdeb7589f.jpg

刘永坦(前右)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钻研雷达技术(2018年12月25日摄)。王松 摄

3ecc095cff415e1dbcefe5e7bacc6c09.jpg

刘永坦(右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钻研雷达技术(2018年12月25日摄)。王松 摄

昏暗的菜油灯下,母亲常常教他诵读古诗词,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刘永坦跟着母亲一字一句,抑扬顿挫。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至今记得,母亲每每读到这句词时那激动的神情和略带颤抖的语音。

父亲从不干涉他的志向,只一句话:科学可以救国。

那时他还不知,这种无法言说却令人血脉偾张的感受,就是日后影响他一生的家国情怀

对国家山河破碎的记忆,让少年刘永坦立下科学报国之志。

1953年,刘永坦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后作为预备师资被派往清华大学进修两年。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挑起了教学科研两摊任务。

1965年,刘永坦主持并提出了国家单脉冲延迟接收机研制的总体设计方案,只可惜,文革打断了这项科研任务,这个醉心于科研的青年插队落户到当时的黑龙江省五常县。

插队的经历,让他落下了严重的腰病,却也锻造了他坚韧的品格。此后无论顺境逆境、时代变迁,他对科学的求索不变,少时的报国之志不改。

4f0f561db8889e360bbbbb19574107f9.jpg

1980年,刘永坦在英国

45a889a177d8e4793b04359df4263fcd.jpg

1980年,刘永坦在实验室

19796月,刘永坦登上了飞往英国的航班。他是文革结束后,中国第一批公派出访的学者。

那时,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伯明翰大学的雷达技术实验室,中国学生大多做的是科研辅助工作。

我是一名中国人,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刘永坦心里不服,他铆足了劲,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的日夜。

他的导师曾三次挽留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因为其科研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很出色

跟你同期来的中国学生,有的已经同意留在英国了。最后一次,面对导师的劝说,刘永坦依旧淡淡一笑,微微颔首:再次感谢您,人各有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如今,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在他的设计推动下,“21世纪的雷达将在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大显身手,造福于民。

一项任务完成了,就要开始下一项,只有研制出性能更好的产品,才能给国家交上满意的答卷。他说。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个人的追求”

      几十年来,风刀霜剑、挫折病痛,他皆不惧,身先士卒干在一线,筚路蓝缕闯出新路,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刘永坦在自己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起了一支“雷达铁军”,带出了一支赫赫有名的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三代人才的“梦之队”。


      他们中很多人,本可以站在讲台上成为教授,却甘愿跟着“坦院士”,扎根在偏僻清冷的海边。


      同事们说,刘永坦个子高大,看起来更像个大侠。学生们说,刘老师身上有一把火,点燃了每个人的“内核”。


      团队讨论,大家七嘴八舌,“坦院士”总是静静坐在一边,耐心倾听,最后再总结发言,尊重并吸纳每个人的意见。


      “他是干将,是帅才,更是父兄。我们敬重他,更不能辜负他。”张宁说,“坦院士”发自内心地深爱着这份事业,关爱着年轻人的成长,每当团队有人科研进步或职称晋升,他都会特别开心。


cf5bdb3d92e1bc10749d9a339c2aed7b.jpg

刘永坦在实验室工作

0450c8347e3f0e61cbcaa80c672da39e.jpg

为祖国海防长城安装“火眼金睛”

       唯独对家人,刘永坦有太多说不出的亏欠:到农村插队,妻子毫无怨言相伴相随;长年在外地,妻子一人撑起整个家,不让他分心……


       他们的家中,没有豪华家具,最多的就是各类书籍和科研资料。他的书房里,一块闪闪发光、刻有“金婚之喜”的银盘,赫然与那些奖章并列摆放着。那是2010年11月,学校送给刘永坦与冯秉瑞这对哈工大“科学伉俪”相伴50周年的礼物。


       小小细节,藏着大科学家独属的温情,更衬出他超脱凡俗的精神追求。


       40年前,他本可以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更好走的路”:沿着西方既有路线做更容易出成果的研究,或者直接“下海”赚钱。


       可是,他甘坐“冷板凳”,多少单位高薪聘请,都被他一一谢绝。即使在1991年和2015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他依然低调无名地奋斗在一线。


       今年9月,以他名字命名的本科“永坦班”迎来第一批“00后”新生,这是他寄予厚望的后辈……


       刘永坦却并不在意这些盛誉。“我们那代知识分子都是这样,只想为国家做点事,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个人的追求。”


       2020年8月3日,他把2018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学校人才培养。“我们这个岁数,所求不多。事业需要接班人,未来还得靠年轻人。”刘永坦说。


       面向国家未来远海战略需求,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依然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为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攻关,继续带领团队规划实施对海远程探测体系化研究,逐步开展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术的自主创新。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历史一再警示我们,没有强大的海防,就没有稳固的国家安全。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必须靠我们的智慧和奋斗拼出来、干出来!党和人民的需要是最强大的动力,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一定要干好。” 刘永坦说。


323fef5e7486920b25c669663913b08f.jpg

刘永坦在家中看书(2018年12月25日摄)。王松 摄



刘永坦简介


       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12月1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湖北武汉,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他幼年目睹山河破碎,在家国蒙难中萌生爱国心、强国志,在党的培养下成长成才。他一生致力于我国雷达事业发展,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培育凝聚了一支掌握海防科技主动权的战略创新力量,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202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

      刘永坦同志是科学素养深厚、组织领导能力突出的战略科学家,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优秀代表,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他以身许国、科技报国,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万里海疆,为筑牢共和国“海防长城”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治学严谨、敢于创新,奖掖后学、甘为人梯,坚持为学为事为人相统一,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他以赤子之心诠释忠诚,扎根东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刘永坦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以英雄模范为榜样,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1953年9月至1960年3月,刘永坦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二系;1979年1月至1981年1月,刘永坦就读于英国伯明翰大学; 1981年1月至1987年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1987年1月至1990年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系系主任;1987年1月至2001年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研究所所长;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信息技术科学部副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1月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12月18日,刘永坦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2021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刘永坦“时代楷模”称号。


1936年12月1日,刘永坦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53年09月至1954年07月,刘永坦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


1954年09月至1956年07月,刘永坦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


1956年09月至1958年07月,刘永坦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


1959年09月至1960年03月,刘永坦就读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二系微波技术与天线。


1979年01月至1981年03月,刘永坦就读于英国伯明翰大学。


1981年01月至1987年01月,刘永坦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


1985年01月,刘永坦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系教授。


1987年01月至1990年01月,刘永坦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系系主任。


1987年01月至2001年01月,刘永坦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研究所所长。


1991年01月,刘永坦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同年,刘永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后改称院士)。


1994年,刘永坦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首批)。


2004年01月至2008年01月,刘永坦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信息技术科学部副主任。


2019年1月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2019年12月18日,刘永坦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202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


2021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刘永坦“时代楷模”称号。







最新文章

中国产经网 Copyright © 2015 WWW.CNIE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5283号-2 地址: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9号 联系电话:+86(0)10-68536889 E-mail:cnieol@cnieol.com

建议将IE版本升级到7.0以上版本兼容模式访问本站 且将分辨率调整到显示器最适宜状态 北京云邦创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