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7 09:15:44
来源:国家发改委
责任编辑:
李雨珊
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将有1076万毕业生将走向社会,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叠加疫情干扰、经济增速放缓因素,2022“稳就业”任重道远。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发改委就业司司长表示。
统计显示,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5%。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去年经济实现了8.1%的增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虽然面临诸多不利情况,今年我国GDP经济增速目标将保持在5.5%左右。这一目标很大程度上考虑到了“稳就业”的需求,毕竟经济平稳运行对就业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稳就业”需要稳住市场主体
单一经济增长并不能达到稳就业目标,稳就业需要足够量的市场主体。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将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同时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
稳市场主体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心。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表示:“如果说过去的稳增长主要靠稳投资来实现,那么现在的稳增长则重点在稳定中小微企业。”
政府工作报告强化了就业优先政策,提出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
“从发改委的报告也可以看出,今年的很多工作重点都在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还是减费降税,以及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是为了推动市场主体更好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研究机构的分析显示,新年以来,相关部门通过“稳市场主体”实现“稳就业”的政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春节后大城市就业形势较去年下半年有明显回暖。
多种措施帮助重点群体“稳就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如何落实“稳就业”提出了多项具体举措,如延续执行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稳就业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 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 明显提高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同时要增强公共就业服务针对性,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等。
除稳定住基本盘外,发改委也提出将加强就业监测和失业预警,切实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多种措施帮助重点群体“稳就业”。
重点群体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发改委明确表示,2022年要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等就业援助力度。
保重点人群就业首先要稳住现有就业岗位,调动一切力量扩大和新增就业岗位。对于稳重点人群就业的具体措施,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郭卫民认为,应对高校毕业生要拓宽就业渠道,同时合理引导预期,帮助其实现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对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要打造一批劳务品牌,加强职业培训和权益维护,提高其就业的稳定性,帮助农民工尤其是脱贫的农民解决就业问题。对困难人群,要实施就业援助,提供兜底,保障其基本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新高教集团董事长李孝轩建议,适当扩大全口径事业单位招聘,在农村地区和城乡社区等基层单位,设立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专岗,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城乡社区等基层就业;推动国有企业适当扩大招聘;用好减税降费、金融支持、援企稳岗等政策,激励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此外,他还建议加大中央就业经费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扩大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创业补贴发放范围和力度,持续扶持引导创业创新,围绕资金扶持、创业孵化基地创建、创业培训、典型宣传等措施,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与引导,推进小额担保贷款、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提额降息政策。
针对农民工就业问题,民进中央建议,加大返乡下乡人员创业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和宣传,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资源支持力度,着力降低企业开办、运营等各个环节的创业隐性成本负担,优化返乡下乡人员的创业环境。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人才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并完善基础设施和创业条件。
作为“六稳”工作之首,“稳就业”在2021年取得了超预期的成绩。今年“稳就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近日公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出,今年计划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这一目标与去年的计划持平。“随着经济持续恢复,特别是促进就业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将较好支撑城镇新增就业目标的实现。”发改委如是认为。(财联社记者 张晓翀)
上一篇:湖南江华:春茶开摘产业兴
下一篇:赏花踏青享春光
2022-04-11 11:13:26
2022-08-11 08:18:08
2021-11-19 09:27:23
2022-06-16 16:10:23
2022-06-22 19:51:59
2022-05-25 08:39:20
2022-04-28 16:02:08
2022-09-22 12:34:39
2022-04-29 14:58:03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版权说明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中国产经网 Copyright © 2015 WWW.CNIE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5283号-2 地址: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9号 联系电话:+86(0)10-68536889 E-mail:cnieol@cnieol.com
建议将IE版本升级到7.0以上版本兼容模式访问本站 且将分辨率调整到显示器最适宜状态 北京云邦创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