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1 12:04:42
来源:
责任编辑:
乔雷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指标先进、符合国情的节能标准体系,主要高耗能行业实现能耗限额标准全覆盖,80%以上的能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
《意见》提出节能标准化工作目标形成节能标准有效实施与监督的工作体系,产业政策与节能标准的结合更加紧密,节能标准对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
能效“领跑者”树立行业标杆
《意见》明确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等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要求创新节能标准化管理机制,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强化节能标准实施与监督,有效支撑国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升级。
《意见》提出,完善节能标准立项协调机制,每年下达1~2批节能标准专项计划,急需节能标准随时立项。完善节能标准复审机制,标准复审周期控制在3年以内,标准修订周期控制在2年以内。
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索能效标杆转化机制问题上,摒弃高能效产品和企业的意图明确,行业“领跑者”的水平将成为准入指标。《意见》要求,适时将能效“领跑者”指标纳入强制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和行业能耗限额标准指标体系,将“领跑者”企业的能耗水平确定为高耗能及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准入指标。能效标准中的能效限定值和能耗限额标准中的能耗限定值应至少淘汰20%的落后产品和落后产能。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李爱仙认为,能效“领跑者”指标是指同类型可比产品中能源效率领先的指标。“意见提出能效标杆转化机制。”李爱仙说,能效“领跑者”制度将定期发布领跑能效指标,树立行业标杆。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这对节能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主任郁聪认为,“如果能实现80%以上的能效指标都能和国际接轨的话,对于中国整个的能效提升计划还是很有帮助的。”现在的领跑者是行业内前10%~20%的企业,郁聪认为,一些企业将会被淘汰,肯定会有一个时间表,有一个时间裕度来给企业让产品逐渐达标,慢慢“领跑者”也会成为行业准入。
据了解,我国已发布家用电器、照明器具、工业设备等领域65项强制性能效标准和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行业79项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益。据测算,“2012-2013年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发布的49项能耗限额标准如果能全面有效实施,则可实现节能量约1.2亿吨标准煤。
“我国节能标准化工作有待加强,节能标准覆盖面不够、更新不及时、标准有效实施的工作体系不健全,制约了节能标准化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大力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 李爱仙认为。
李爱仙表示,将“领跑”指标纳入能效标准和能耗限额标准,一方面将领跑者取得的成果固化下来,另一方面可不断提高能效指标要求,引导企业追逐能效领跑者,形成推动用能产品和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
节能标准纳入政府考核
随着节能新一轮提标工作的推进,一些重点领域节能标准制修订工作也将提上议程,未来几年内,根据部署将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
根据《意见》要求,在工业领域,加快制修订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船舶等行业节能标准,形成覆盖生产设备节能、节能监测与管理、能源管理与审计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完善燃油经济性标准和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在能源领域,重点制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相关技术标准,加强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标准制修订工作。
以工业领域为例,《意见》要求,以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为依据,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等高耗能行业的生产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对煤炭、石油、有色、建材、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和稀土等战略资源行业的生产企业进行准入公告。
“随着绿色消费、绿色建筑,智慧能源新业态等兴起,以及公共机构、交通运输等领域推进节能工作的需要,我国急需研制相关节能标准,健全体系。” 李爱仙认为。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节能标准体系,支撑了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能效对标、节能产品认证、能效标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据了解,“十二五”以来,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联合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大力推进节能标准制修订工作。在节能领域已发布国家标准近300项,包括强制性能效标准、能耗限额标准和推荐性节能基础与管理标准。
同时,《意见》强调,将强制性节能标准实施情况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专家认为,这些举措,对行业总体能效的提高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引。
2022-04-11 11:13:26
2022-08-11 08:18:08
2021-11-19 09:27:23
2022-06-16 16:10:23
2022-06-22 19:51:59
2022-05-25 08:39:20
2022-04-28 16:02:08
2022-09-22 12:34:39
2022-04-29 14:58:03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版权说明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中国产经网 Copyright © 2015 WWW.CNIE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5283号-2 地址: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9号 联系电话:+86(0)10-68536889 E-mail:cnieol@cnieol.com
建议将IE版本升级到7.0以上版本兼容模式访问本站 且将分辨率调整到显示器最适宜状态 北京云邦创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支持